明朝崇祯时期,广东海县,县令墨言,年约四十,面容清瘦,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坚毅。他身着一袭青色官袍,头戴乌纱帽,虽官居七品,却有着一颗为民之心,在百姓中素有清官之名。
墨言自幼饱读诗书,心怀报国之志。他深知为官一任,当造福一方。自上任海县县令以来,他励精图治,整顿吏治,轻徭薄赋,海县百姓的生活日渐安稳。然而,这平静的表面下,却隐藏着一股暗流。
近日,朝廷下令加固海县城墙,以抵御外敌入侵。墨言深知此事关系重大,亲自负责城墙修建事宜。他召集了全县的工匠,准备大干一场。
工头赵四,四十多岁,身材魁梧,满脸横肉。他在海县的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,为人精明圆滑。赵四深知这次城墙修建是个肥差,心中早已盘算着如何从中捞取好处。
墨言召集工匠们开会,严肃地说道:“此次城墙修建,关乎海县百姓的安危,大家务必尽心尽力。朝廷拨下了充足的银两,我会确保大家的工钱按时发放,绝不拖欠。”工匠们纷纷点头,心中对这位清官充满了敬意。
然而,墨言的心中却有着另一番盘算。他看着手中的账本,眉头紧锁。朝廷拨下的银两虽然不少,但要想从中捞取一些,也并非难事。他想到了虚报工人数量,领取多份工钱的办法。
于是,他找来赵四,悄悄地说道:“赵四,这次城墙修建,你可得好好干。我会多报一些工人数量,你把多余的工钱领出来,我们三七分账。”赵四心中一喜,连忙点头答应。
在材料采购上,墨言也动了手脚。他让赵四选择质量差价格低的材料,以降低成本。赵四虽然有些犹豫,但在利益的诱惑下,还是照办了。他们采购了一些易碎、尺寸不符合要求的砖石,准备用于城墙修建。
随着工程的进展,工匠们渐渐发现了问题。这些砖石质量太差,根本无法保证城墙的防御性能。一些有良心的工匠找到赵四,说道:“赵头,这些砖石不行啊,城墙要是建成这样,万一有外敌入侵,可怎么办啊?”
赵四瞪了他们一眼,说道:“你们懂什么?这是县令大人的安排,有问题找县令去。”工匠们无奈,只能继续干活。
墨言也察觉到了工匠们的不满,但他却装作若无其事。他心中想着,只要工程顺利完成,自己就能拿到一笔不菲的钱财。至于城墙的防御性能,他并不在意。他认为,海县地处偏远,外敌入侵的可能性很小。
一天,墨言正在县衙办公,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。他走出去一看,只见一群工匠围在县衙门口,要求见县令。墨言心中一紧,连忙走过去,问道:“你们有何事?”
工匠们纷纷说道:“县令大人,这些砖石质量太差,我们无法继续修建城墙了。”
墨言脸色一沉,说道:“此事我已知晓,我会尽快解决。你们先回去干活,不要耽误了工期。”工匠们无奈,只能散去。
墨言回到县衙,心中十分烦躁。他知道,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,必须想办法解决。于是,他找来赵四,狠狠地说道:“赵四,你怎么办事的?这些工匠都闹到县衙来了。你赶紧想办法解决,不然我们都没有好果子吃。”
赵四心中害怕,连忙说道:“县令大人,我这就去换一批好的砖石。”
墨言点了点头,说道:“记住,这件事情不能再出任何差错。”